长春市位于北纬43°05′~45°15′,东经124°18′~127°02′,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——吉林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域,年平均日照2544.8小时,有效积温2850℃,无霜期145天,年平均气温5.8℃,年降水量558毫米,是全国著名的粮食核心产区,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,素有“中国粮仓”“中国肉库”“黑土地之乡”“梅花鹿之乡”等美誉。截至2022年末,全市幅员面积24744平方公里,辖11个县(市)区,106个乡镇,2096个行政村。长春市乡村人口297.86万人,占全市总人口的32.86%,占全省乡村人口的34.98%。全市耕地面积2721.5万亩(2022年变更调查数据),其中黑土地面积为2597.76万亩,占比95.45%,人均占地3亩以上。
近年来,长春市贯彻落实省委“一主六双”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,加快建设农业强市,粮食产量高位攀升、农业经济逆势增长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,农业农村发展“压舱石”作用凸显,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大局的突出亮点。2023年长春市地区生产总值7002.06亿元,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530.97亿元,同比增长4.8%。
粮食产能高位攀升。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。2023年,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79.56万亩,增幅0.53%。粮食总产量254.91亿斤,突破250亿斤大关,增幅达2.59%,与全省粮食产量增幅保持一致。加强黑土地保护,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7.16万亩,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化试点顺利完成。实施“黑土粮仓”科技会战,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1140万亩、推广水稻抛秧20万亩,综合农机化水平提升到95%。
乡村产业快速发展。农产品加工业增势强劲。成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专班,推进玉米加工、预制菜、肉牛奶牛、生猪、肉鸡、梅花鹿、优质大米等七大优势产业链,组建了预制菜产业联盟。重点推进皓月肉牛、城开肉牛、认养一头牛、德翔肉鸡、中粮(榆树)丙交酯项目、中粮油脂长春油料加工等大项目建设。开展“银企对接”、“白名单”入库、人才培训等活动,新晋升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户、市级17户,新认定领军型龙头企业10户。“走出去”招商,完成年度招商协议投资200亿元。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实现704.1亿元,同比增长7.2%。园艺特产业快速提升。稳步提高“菜篮子”稳产保供能力和水平,新建规模园区18个,新创建省级“菜篮子”产品保障基地28个,新建棚室9393亩,超额完成新增棚室面积8200亩建设任务。园艺特产业作物产量达到696.3万吨,总产值332.8亿元,同比增长6.5%。实施稻渔综合种养15万亩,渔业总产值实现7.74亿元,同比增长2.5%。新产业新业态增添新动能。创建名优农产品品牌30个、区域公用品牌6个,新打造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8家、市级6家。
创新改革双轮驱动。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。公主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(种业)创建顺利通过国家中期验收,榆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国家级产业园(全国50个、吉林省1个),德惠市被列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。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。提升新型经营主体,新创建省级示范农场246家、省级示范社124家,新创建市级示范农场357家、市级示范社217家。开展了8个县级、36个乡级、124个村级的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,推进德惠市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。推动适度规模经营,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22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59%。
乡村建设扎实推进。实施《长春市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计划》,成立专班,派出4个现场推进组一线督导,立查立改,成效突出。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913公里,完成国土绿化51.3万亩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完成1.38万户改厕任务,新打造示范带6条、示范镇20个。成功举办全市乡村振兴现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