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产值187亿元,2018年产值230亿元,2020年产值263亿元,2022年产值312.5亿元……近年来,我市园艺特产业产值稳中有进,画出了一条精彩的上扬曲线。
金秋九月,玉米、水稻等粮食作物还在加速生长,一大批园艺特产已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,金红的林果、五颜六色的花卉,让秋日里的长春大地变得色彩斑斓。从过去的春种秋收,到现在一年四季收获不断,我市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、棚膜经济园区蓬勃发展,全面提高园艺特产业综合生产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。
榆树市的设施蔬菜、农安县的“三辣”、公主岭市的香葱、九台区的花卉苗木、德惠市的瓜菜、双阳区的草莓……近年来,我市不断优化园艺特产业布局,推进产业集聚,壮大产业集群,大力发展优质、高效、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经济作物,园艺特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、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产业。2022年,我市特色农业播种面积205.2万亩,产量达687.3万吨。在国家对36个大中城市“菜篮子”市长负责制考核中,我市获得“优秀”。如今,随着“一村一品”“一乡一业”的持续推进,我市各地更加注重产业融合发展,园艺特产业正在转型中绽放光彩。
抓规划:区域布局逐步优化
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成农业强市的目标,我市根据各地的区位特点、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,研究谋划了“六带一区”主导产业布局,即长双、长九、长九榆、长德榆、长农、长怀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长春环城特色农业示范区。按照“建基地,扩规模”的发展思路,重点培育了榆树市八号镇、九台区上河湾镇等一批优质果蔬示范基地,打造了农安“三辣”、公主岭香葱等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提升了德惠市菜园子镇、农安县合隆镇等40个园艺特色乡镇。
秋季的农安县哈拉海镇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辛辣味。鸡蛋大小的珠葱、丰盈饱满的大蒜、红彤彤的辣椒……农户们迎来了“火辣辣”的丰收。
哈拉海镇素有“三辣”之乡的美誉,全镇有近5000户农民栽种了约8000公顷“三辣”作物,其中珠葱种植产业更是蓬勃发展。今年,农安县重点实施珠葱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,打造珠葱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,设立1个核心区、5个示范片,辐射带动珠葱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,树立经济作物高质高效行动“三品一标”示范基地典型。
以点带面推进特色农业向经营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质量无害化、产品品牌化、管理组织化方向发展,我市园艺特产业形成了产业重点突出、区域化推进的发展格局。
抓优势:主导产业稳产增效
来到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子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香葱大棚,种植大户于德正按照订单组织务工村民采收打包。“咱家的13栋大棚种的都是香葱!”于德笑着说,暖棚一年收获4茬,冷棚一年收获3茬,精准把握农时、分批进行移栽,随时都有香葱上市。靠着这项产业,他一年能收入七八十万元。
上千栋大棚里种香葱,发展乡村产业有香葱,农民增收致富靠香葱,一根根香葱描绘出了三里堡子村的幸福生活,让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跃升为“东北香葱第一村”。“我们村有1300多人,几乎是人均一栋大棚种香葱!”村干部自豪地说,“现在村里形成了香葱产业集群,年产量在1200万公斤以上。”
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,常年位居全省首位;水果产业以鲜食葡萄和苹果为主,规模逐步扩大、品牌特色日渐鲜明;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了九台区波泥河街道、卡伦湖街道等北方苗木集散地,拥有5个君子兰规模种植园区……作为农业大市,蔬菜、水果、花卉苗木、食用菌等产业一直在我市园艺特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,并呈现出稳产增效的发展势头。
在九台区卡伦湖街道东风村,最吸引人的便是姹紫嫣红的花卉,一片片花田犹如铺在沃野上的锦绣彩缎。步入村中,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主路两侧,360栋花卉温室鳞次栉比,花农们正和客商侃侃而谈,“咱们村的苗木产业规划好、规模大、名气响,随时来都能一站式选购!”
像东风村这样的主导产业优势区,我市还有许多。榆树市五棵树镇进步村年蔬菜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公斤,双阳区奢爱良蔬草莓种苗繁育基地年繁育草莓种苗1.2亿株,农安县华家镇华家桥村香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……生机勃勃的园艺特产业为农民铺就多彩增收路。2022年,我市蔬菜播种面积115.6万亩,水果种植面积13.6万亩,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.4万亩。
抓生产:棚膜经济持续升温
在“发展现代设施农业”规划和“吉林省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”的引领下,我市规模化棚膜园区建设提速。截至2022年年末,全市累计建设棚室13.6万栋,建成30亩以上省级规模园区221个。2022年,我市设施园艺播种面积达33.8万亩,新增面积8085亩,位居全省首位。一栋栋温室大棚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更孕育出农业农村巨大的发展能量。
远近闻名的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,被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三批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放眼望去,全村7.2万亩棚膜蔬菜产业带犹如连绵不断的山脉。“大棚建起来,蔬菜生产规模自然就上去了,现在全村蔬菜年产量达到6万吨。”北沟村村干部说,历经16年,村里实现了棚膜蔬菜产业从“零”到平均每户1.5栋大棚的转变。“我们将通过建设冷藏保鲜库、物流交易市场、现代农业蔬菜展览馆,打造‘中国北方蔬菜之乡’。”村干部自信地说。
在发展棚膜经济过程中,我市各地依托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,积极筹措整合资金,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,着力转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,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经营主体,加快构建现代化生产经营体系。截至2022年年末,全市棚膜产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7.5万个,带动从业人员40多万人。
通过产业融合,助推棚膜经济壮大升级,我市各地还涌现出了一批棚膜经济多功能拓展区,将棚膜经济与乡村旅游、休闲观光、都市农业相结合,发展采摘、温泉、餐饮、旅游等产业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。今年,我市计划新增设施园艺面积8200亩,持续加强园艺设施基地建设,加快提升蔬菜保供能力。